立即注册 登录
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返回首页

真觉的个人空间 https://www.xihua.es/?572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西班牙内战后的小说

已有 391 次阅读2011-10-22 01:44 | 西班牙, 小说

西班牙内战后的小说概述


    历时三年的西班牙内战于19394月结束后,以佛朗哥为首的长枪党人在国际法西斯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政权。接踵而来的是血腥的镇压和恐怖,进步人士被杀害,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其中有不少是文坛上已负盛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

    为控制舆论,佛朗哥政权实行了严厉的新闻、出版和影剧检查制度。四十年代空白的文艺市场就被长枪党人及其御用文人所写的拙劣的作品所占领。

    西班牙文苑万马齐暗的局面,到1942年才露了一线曙光——当时一位并不出名的年轻作者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发表了中篇小说《帕斯库亚尔·杜亚尔特一家》,使一度中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开始恢复。三年后,年仅二十四岁的女作家卡门.拉福莱特(1921-)发表了题为《一无所获》的长篇小说,为西班牙内战后小说的新生又打了一针强心剂。1951年塞拉的长篇小说《蜂窝》在阿根廷的出版,被西班牙文学评论家们一致公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触及到内战后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一部较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对西,班牙文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新的一代作家崭露头角,新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了新的潮流,称为西班牙小说的“新浪潮”。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作品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形式不断创新,渐臻成熟、完美;作家对社会现实持“介入”、批评的态度。进入六十年代后,“新浪潮”小说方兴未艾,其风格和形式更为多样化,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也更深刻、尖锐。到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这类小说才呈现减弱的趋势。

    本文打算对西班牙内战后小说的复苏到形成“新浪潮”的过程、其中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作一简略的介绍与评论。

    塞拉的《帕斯库亚尔·杜亚尔特一家》的出版被公认为内战后现实主义小说新生的重要标志。小说写出生于西班牙乡村小镇的一个农家子弟,由于他那愚昧落后的家 庭和险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后竟杀死了他的母亲,被判处极刑。小说的背景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班牙农村。作品虽对当时社会的黑 暗、农村的落后和人们的无知等有所针贬和揭露,但比较浅薄无力。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恐怖主义”。这是自然主义的一种变体,作者在人物的塑造和情节 的展开方面,有意夸大了生活中丑恶、怪异的一面,以造成读者对被描写对象的厌恶感。

    《帕斯库亚尔·杜亚尔特一家》的主角是个小人物,也称“反英雄”,这与长枪党人的官方文学中的“大人物”、“英雄”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对照,使人耳目一新,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蜂窝》的发表说明塞拉的创作已达成熟的地步。小说前后写了六年,写成后,无法在国内出版,到1951年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问世。

    《蜂窝》展示了内战结束三年后马德里的面貌:贫困、饥饿、卖淫、疾病,这是战争造成的创伤和法西斯暴力产生的恶果。小说的人物异常众多,据统计有三百余人,但他们的活动互不联系,全书没有连贯的情节。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不抱希望;他们感到苦闷、仿徨、得过且过;他们的共同话题是金钱、饥谨和两性关系。小说的标题具有象征性,《蜂窝》指的是马德里,书中人物活象一群黄蜂,除了为生存而挣扎之外,已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蜂窝》的出现表明西班牙文学史上曾一度中断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恢复,但应该指出,小说所反映的现实是不全面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对人民的镇压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确已存在的事实,在小说中并未得到些微的反映。

    小说在艺术上有一定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小说描写的事件不仅有具体的时间(1942)和地点(马德里), 而且经历的时间很短,地点集中。一部近三百页的小说只写了一天半内发生的事,再外加一件发生在三、四天后的一个下午的事,作为尾声,地点是在一家咖啡馆和 马德里的几条街上。第二,没有贯穿于全书的主人公,书中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小说的主角,称集体主角。第三,没有统一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人物外形的介绍 和心理描写。人物的性格就靠对话来显示,小说的场景更换频繁,全书仿佛由一组组电影镜头构成。

    我们知道,上面这一切写作手法并非塞拉首创,如“电影镜头”式的写作技巧和集体主角等手法美国著名作家多斯。帕索斯就曾多次使用过,塞拉的功绩只是将它们介绍到西班牙国内,为五十年代中期起大量涌现的年轻一代小说家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1944年,女作家卡门·拉福莱特的长篇小说《一无所获》获“纳达尔”首届小说奖,作者旋即名闻全国。她生于西班牙第二大城巴塞罗那,父亲是建筑师,在帕尔马岛上居住,拉福莱特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1939年 回到她的出生地上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学业未竟就开始从事写作,《一无所获》是她的处女作。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和作者一样,也是个从外地去巴 塞罗那上大学的女青年,名叫安德烈娅,那里住着她外祖母一家。小说从安德烈娅这个心地纯正的姑娘的角度,观察、描述了外祖母家这一业已没落破产的资产阶级 家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除外祖母外,这个家庭的成员(两个舅舅,一个舅母,还有一个姨母)都是心理上发生变态、近乎精神失常的人物,他们之间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舅舅胡安婚后发现他妻子和他哥哥罗曼早已情丝绵绵,一直未断。于是,兄弟和夫妻间吵骂不休。罗曼与他妹妹之间的龃龉也相当深,两人水火不相容,最后终因一件小事将她气出家门,进了修道院当了修女。

    罗曼这个性格十分反常的人物最后也遭到了报应:他在热恋中突然被对方抛弃,结果以自杀结束了他的一生。

    生活在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的女主人公在学校里的日子也过得不舒畅。她没有真正的友谊和爱情,她的同学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最后,她只好离开巴塞罗那去首都马德里。

    与《帕斯库亚尔·杜亚尔特一家》相比,《一无所获》在主题的发掘上前进了一大步。小说在揭露内战给人们造成精神上的创伤和资产阶级道德败坏、灵魂空虚等方面均有一定深度。

    小说的语言朴实,文笔流畅;由于取材于作者熟悉的学生生活,真实感很强,读来亲切感人。

    嗣后,拉福莱特还发表过《海岛与魔鬼》(1952),《新妇女》(1956)和《中暑》(1963)等中长篇小说,其中写得比较成功的是《海岛与魔鬼》,它也是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人物不是精神失常就是被人耻笑的小丑或庸俗不堪的市侩。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无所获》的姐妹篇。

    米盖尔·德利维斯(1920-)以他的处女作《柏树的影子拉长了》获1948年“纳达尔”奖,并一举成名。这是个在技巧上不断创新的作家,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判若两人。

    德利维斯生于巴利亚多利德的一个大家庭中。也许因兄弟太多,家境又不殷富,作者童年的日子过得颇不舒坦。内战期间,曾服役于共和国海军。战争结束后,继续中辍的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1944年起在巴利亚多利德商业学校任教,并兼任《卡斯蒂利亚北方报》编辑,后成为主编。1973年起成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

    前期创作的代表作《柏树的影子拉长了》的基调十分低沉。除作者本人的经历外,残酷的内战给德利维斯心灵造成的创伤在作品中也清晰可见。小说写一个名叫佩德 罗的孤儿,就读于头脑中满是悲观主义思想的私塾教师家中。教师的说教和同窗好友的天亡使佩德罗对人生充满悲观的情调。一次,他在街上见到一个青年男子为已 故的妻子送葬,他就认为任何一对夫妻最终总有一方为另一方发丧。他决定抱独身主义:终生不爱也不被人爱。

    成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佩德罗认识了美国姑娘海恩,终于抛弃了一直格守的生活信条,他们相爱了。正当他喜气洋洋准备举行婚礼时,突然传来未婚妻车祸身亡的噩耗。佩德罗重又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潭再也不能自拔了。

    《柏树的影子拉长了》在对景物真实、详尽的描写方面,颇象西班牙十九世纪中叶风靡一时的风俗派小说。

    德利维斯是个较多产的作家,在他所写的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要数《跟马里奥在一起的五个小时》。这是一部在思想倾向和艺术手法上与《柏树的影子拉长了》截然不同的作品,是作者长期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探求、创新的结果。

    小说的构思比较奇特。马里奥死后,妻子卡门为他守灵之际,对丈夫生前的行为进行了回顾,对他表示了不满和批评。借助于卡门的回忆,内心独白等一系列现代小 说的技巧,死者马里奥成了书中的主角。他是个西班牙当代小说中不易见到的正面人物,妻子卡门则成了他的对立面。她对丈夫的责难之词成了对马里奥的赞语,反 过来又成了对自己的贬词。马里奥在世时,主持正义,为穷人说话;相反,他妻子卡门却是个出身于富裕家庭、思想保守、庸俗、自私、爱慕虚荣的女性,是西班牙内战后一部分中产阶级人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一方面对现状不满,向上爬,另一方面又因循守旧,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的“自我揭露”,批评的矛头正是针对这些人的。

    小说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特色。在结构上全书分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尾声。引言主要介绍人物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正文通过回忆写成,这里意识流的运用恰到好处,加强了艺术效果。小说每一章节开端,都有圣经的引语。圣经所宣扬的教义与卡门这个“虔诚”的基督徒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照,达到了讥讽的目的。

    德利维斯后期创作受美国意识流作家福克纳的影响甚深。如果拿《跟马里奥在一起的五个小时》与福克纳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1950)作一比较,其模仿的痕迹是十分明显的。

    德利维斯写得较好的作品还有《我崇拜的儿子西西》(1953)和《溺死者的寓言》(1970)。前者的矛头指向资产阶级,揭露他们的自私和精神上的空虚;后者是一部讽刺幻想小说,描写工业化后出现的社会问题,技巧都较新颖。

    胡安·安东尼奥·德松苏内吉(1901-)从年龄上看,属老一辈作家,但他主要的创作活动特别是写长篇小说是从四十年代开始的,并有较高的成就。

    德松苏内吉生于比斯卡亚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在教会学校念完中学后,在萨拉曼卡大学专攻文学和法律。学成后,漫游欧洲,初经商,后从文,专一从事文艺创作。1960年起成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

德松苏内吉发表的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中写得较成功的有《东奔西跑》(1952)和《马诺洛发家史》(1956)。 前者写一个退休医生,家境富有,晚年得子,取名罗伯托,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临终时,以为儿子凭继承的遗产可以生活得很好,但实际情况却相反。罗伯托这个纨 绔子弟从小依靠父母,一无所能,坐吃山空,将家产耗用殆尽,最后连妻子都没有保住—她跟着一个投机商走了。作者的寓意是,在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 们如不学会钻营、欺诈的本领,纵有金钱也难以生活下去,只有那些投机商、政客、骗子手才吃得开。他们的行径不仅没有受到社会的谴责,反受赞扬。作者认为, 这正是社会道德败坏的根源。

    在《马诺洛发家史》里,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资产阶级。主人公马诺洛是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年轻人,通过钻营、欺诈、巧取豪夺,爬上了资产阶级的宝座,成为巨 商富贾。他万事如意,唯一不顺心的事是生了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子。尽管马诺洛找遍欧美名医,也难治愈此病。这也许是作者有意对马诺洛这个暴发户的严 厉惩罚。

    形式上,德松苏内吉和德利维斯一样,后期作品多有创新,但同时也没有放弃传统的写作方法。

 

 

    进入五十年代后,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植下,行将崩溃的西班牙经济渐次得到复苏;政治上也逐步摆脱了在国际上孤立的状态。但在国内,法西斯的镇压与统治有增无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反抗与斗争十分激烈。1956年爆发了西班牙史无前例的学潮,数万名大学生举行了反正攵府示威,鲜血染红了马德里街道。

    文学上,四十年代那万马齐喑、一片死寂的局面有所改观。单就小说而言,新人新作大量涌现,形成一股新的潮流,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小说为新浪潮小说。又由于这些新作家的第一批作品,特别是几部关键性作品大多发表在1954年前后,因此,又称为“五四年一代作家”。

    概括地说,这一代作家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们中的多数人出生于二、三十年代,内战时都还年幼,对战争缺少直接感受。五十年代起,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他们有机会出国游览,外国游客也大量进入 西班牙。拿国内的现状与国外所见所闻进行比较,他们发现本国政治上缺乏鈱主、自由,经济上落后,于是,开始对现实不满,热切地希望本国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他们分析了现状,认为根源在于正攵府领导不力,于是,便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国家的贫困、落后,社会的弊端,正攵府的无能进行了批评和揭露。

    第二,这一代作家在进行社会批评时,力求做到“公正、客观”,他们以“见证人”的身分说话,不谈个人之见,不议论,不干涉人物的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作品具有更大的说服力。西班牙著名作家胡安.戈依蒂索洛说得很清楚:“我们全体西班牙作家都觉得有必要满足公众对了解现实的愿望,给他们提供在报刊上难以见到的现实情况。我以为,这几年来西班牙文学的见证人作用就在于此。”因此,客观性和真实性就成了这个时期西班牙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三,这一代作家所属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其中不少人出身低微,这为他们接触下层人士,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应该指出,受世堺观的局限,“五四年一代”作家对社会现实所作的批评比较表面,未能揭示产生社会弊端的根本原因,更不能为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又由 于过分强调“客观、公正”,有时甚至将文艺创作与通讯报导等同起来,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作品应有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这一代的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两部:《哈拉马河》和《愤怒的人们》。

    《哈拉马河》是拉法埃尔·桑切斯·费尔洛西奥(1927-)的成名之作。他出生于罗马,父亲也是西班牙作家。在马德里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作者于1951年发表第一部题为《阿尔方乌伊的伎俩与行踪》的长篇小说,反响不大。《哈拉马河》成书于1954年,次年获“纳达尔”奖,发表于1956年。小说写马德里一群中下层男女青年在离城不远的哈拉马河度假日的情景。初来时,他们游兴很浓,言谈漫无边际,海阔天空,时而间以一些生活中的小插曲。到了下午,小说开始有一个大转折:一个叫露西塔的姑娘在游泳中不慎淹死。于是,人们的心灵中笼罩上一层阴影,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小说也随之结束。

    小说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作者试图表明,这些年轻人—统治者大肆宣扬的“西班牙奇迹”的创造者们却原来是一群碌碌无为、愚昧无知、精神空虚、生活内容狭隘的人,从而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之津津乐道的奇迹的虚假性。因而,这类作品又称为“反欺骗小说”。

    《哈拉马河》之所以成为“五四年一代作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在于它的写作技巧。评论家们公认,这部小说的出现,表明“新浪潮”小说在形式上已达完美成熟的地步。

    总的说,《哈拉马河》在艺术表现手段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书除开端有一小段描写哈拉马河的文字外,其余全是人物间的对话,内容都是日常的言谈,空泛无边,仿佛作者用录音机录下来一般;第二,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人物一天言行的堆砌;第三,语言简朴,不讲修辞,广采方言、但语;第四,人物的刻画不勾脸谱,不作介绍,人物的性格完全通过自己的言语进行刻画。

    《哈拉马河》发表后,作者再也没有写出引人注目的小说来。

    《愤怒的人们》(1954)是一部与《哈拉马河》齐名的长篇小说。作者赫苏斯·费尔南德斯·桑托斯(1926-)生于马德里,就学于马德里大学,获哲学、文学硕士学位,曾当过电影导演。《愤 怒的人们》的一个特色是背景在农村,在一个叫莱昂的山村。作者很熟悉这个地方。这个村庄的百姓世世代代遭受以村霸堂普鲁登西奥为代表的统治者的欺凌。村霸 的家在全村最高处,他每天一早就坐在阳台的一张椅子上,俯瞰全村,以此象征他对全村的统治。村霸进入垂暮之年后,从城里来了个年轻的医生,取代了前者的统 治,成了全村的统治者。这意味着这与世隔绝的山村终于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的农村统治结构遭到破坏,来自城市的资产阶级势力侵入农村,占据了统治地位。堂普鲁登西奥去世后,医生就占了他的住房,霸占了他的情妇,也坐在那张椅子上俯视全村。山村的人们贫困、愚昧、落后,他们对统治者感到强烈的不满,极端憎恨,但由于缺乏领头人,无法进行斗争,他们只能以愤怒来表示反抗。但光靠愤怒又怎能战胜统治者?他们就只好这样继续被统治、被奴役。

    在艺术上,小说也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但作者又反对搞纯“客观主义”。他说:“在小说写作方法上搞极端化就等于小说本身的毁灭。”因此,这部小说里虽也有许多对话,但都经过艺术加工,显得简洁明快;小说里也有心理描写,与人物的内心独白相辅相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这部小说的问世,为今后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的涌现开辟了道路。

    胡安·戈依蒂索洛(1931-)是“五四年一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的不少作品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戈依蒂索洛生于巴塞罗那,哥哥是诗人,弟弟路易斯·戈依蒂索洛也是颇有成就的小说家。胡安·戈依蒂索洛毕业于巴塞罗那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56年起,定居于巴黎,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年代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他还是个文学批评家,著有《关于小说》(1959)等文学评论集。

这个作家的特点是起步早,速度快。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时,年仅二十一岁;五十年代平均每年至少出一部长篇小说。由于速度过快,作品不免有些粗糙,人物和故事情节常有重复。

    胡安·戈依蒂索洛的作品大致可分两个时期。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形式比较单调,艺术上无重大革新。1959年发表了《关于小说》的论文集后,文风大变,创作进入新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但在内容方面,对社会的批评更趋激烈;更重要的是形式上的革新,现代小说常用的意识流、倒叙、故事情节的交叉、颠倒等手法大量被运用。

    《变戏法》(1954)是 作者早期创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描写一群资产阶级子弟,不满于父兄为他们准备好的优裕的生活条件,总想亲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以证明他们与父辈 不同。他们头戴假面具,酗酒、斗殴、淫乐,但这一切还算不上“惊天动地”,于是,他们打算杀死一个要人,这样可以一鸣惊人,还可以由此而改变旧秩序。他们 指定一个伙伴执行暗杀计划。结果,这个伙伴临阵胆怯,暗杀未遂。这大大激怒了他的同伴们,他们就将他作为叛徒处决了。但同伴之死却反使他们感到彻底地失败 了。

    《变戏法》在反映一部分富家子弟内心空虚、庸碌无为,幻想改变现状却又缺乏正确方向这一现实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六十年代作者的最好作品要数《特征的标记》(1966)。 在写这部小说前,作者总结了以往的创作,发现过去的作品缺乏生活基础,他决心写一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小说。《特征的标记》正是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为基 础写成的。小说的主角是个资产阶级出身的卡泰卢尼亚摄影师,侨居巴黎,因心脏病回到他的出生地巴塞罗那休养。小说具体地写19638月的一天,这个叫阿尔瓦罗的摄影师一边听音乐、喝啤酒,一边翻阅祖上遗下的相册、信件和各种资料,一边回忆起三十二年来,即他本人出生的那一年起,(也是作者本人出生的那一年,即1931)国内发生的大事和主人公自己的经历。作者运用回忆、倒叙,内心独白等手法,对国内发生的事件和各阶级、党派逐个进行了评论、批判,甚至进行了审判,并同时企图在西班牙人身上找到时代的特征。经过两天多的回顾,阿尔瓦罗得出结论:在近期内西班牙前途渺茫。

    作为一部社会批评小说,《特征的标记》确实提出了一些诸如什么是当代西班牙人的特征这样一些重要的问题,但由于作者缺乏观察问题的正确立场和方法,得出的 答案是不正确的。在对往事进行回顾、评论时,作者又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对三十余年来西班牙的一切政党、阶层和人物进行了批判,不分青红皂白,各打四十大 板,因此,小说的社会意义遭到削弱。

    三年后,作者发表了《堂胡利安伯爵复仇记》。这部长篇小说可说是《特征的标记》的续篇。在《特征的标记》中,作者认为当代西班牙人的特征是丧失意志,无所 作为。要改变这种状态,应该首先破除对西班牙的“迷信”,即消除统治者为美化现实所作的宣传产生的不良后果。于是,戈依蒂索洛塑造了一个名叫胡利安的复仇 狂人。他侨居摩洛哥,立志摧毁西班牙为自己复仇。一天,他突然想象自己已成了堂胡利安伯爵,带领军队,进击西班牙,以毁灭这个国家。小说采用现实和虚幻相结合的手法,表示了作者试图消除对西班牙的“迷信”和“神话”的愿望。

 

 

    六十年代起,西班牙已初步摆脱经济上的落后状态,开始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但经济上在很大程度上仍仰赖美、法等国。文学方面,强调“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批评社会现实的风靡五十年代的新潮流小说,已暴露出一些弱点来:形式过于单调,题材比较狭窄,反映的问题多属表面。这时,国外的一些著名作家如福克纳、海明威、多斯·帕索斯、卡夫卡、乔伊斯等的作品在西班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要求作家的作品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在内容方面能更深刻地反映现实,针砭时弊。1962年马丁·桑托斯的长篇小说《沉默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

    路易斯·马丁·桑托斯(1924-64)生于摩洛哥。1947年获马德里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赴西德留学。回国后任塞瓦斯蒂安精神病疗养院院长,1964年因车祸去世。

    《沉默的时代》中作者已一反“不介入、不干预”人物的言行的创作方法,既叙述,又议论,尤以讽喻见长,再配以意识流等手法,还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艺术上独具一格。

小 说的主角是个研究动物如何致癌的见习研究人员,叫佩德罗。他被女房东多拉看中,想将女儿多里塔嫁给他。母女俩设下圈套,让佩德罗就范。一天,商贩穆卡斯的 女儿流产,出血不止,佩德罗去抢救无效,穆卡斯的女儿死去。她的男朋友卡杜乔反诬佩德罗害她,因而遭到逮捕。后佩德罗被释放,但已被研究所除名。新婚之 夜,佩德罗的妻子多里塔被卡杜乔杀死。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佩德罗对生活感到绝望。在去一小镇行医的路上,他因万念俱灰,就连叫喊的劲儿都没有了,这真是个 “沉默的时代”!

    《沉默的时代》不仅在手法上突破了纯“客观主义”小说的框框,而且反映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深。作者将马德里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揭露上层花天酒地、纸 醉金迷的生活,也显示了以穆卡斯为代表的马德里下层人士贫困的生活。在揭露社会上存在的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的同时,作者指出西班牙首都还存在着大量穆卡 斯式的穷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部“反欺骗”小说,它再次破除了西班牙的“神话”。

    马丁·桑托斯的早逝对西班牙文坛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受《沉默的时代》的影响,在技巧上有发展的六十年代重要作家当推胡安·马尔塞(1933-)。他是自学成材的工人作家。生于巴塞罗那,1955年前一直在珠宝店当工人。后侨居法国,初时教授西班牙文,后从事杂志社编辑。1954年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获得好评。1965年问世的《与特雷莎在一起的最后几个傍晚》,被公认为一部成功之作。

    这部长篇小说的男主人公马诺洛是马德里的下层青年,靠偷窃摩托车为生,却一心向上爬,试图混迹于上流社会,女主角特雷莎系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心想与工人结合,最后两人都遭到失败。

    与《沉默的时代》一样,马尔塞在小说中也是用的讽刺、揶揄的手法。特雷莎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五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参加学生运动,与资 产阶级家庭“决裂”,并试图与工人结合,错将马诺洛当成“工人领袖”而加以“结合”,成了作者笔下嘲弄的对象。而一心向上爬,想与资产阶级小姐“结合”后 成为某大企业董事长的窃贼马诺洛最终也落得个“黄粱美梦”一场。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还有两个有代表性的小说家值得一提,一个是丹尼尔·苏埃罗,另一个是弗兰西斯科·翁布拉尔。

    丹尼尔·苏埃罗(1931-)生于拉科鲁涅,父亲是小学教员,家境不富,中学毕业后即就业。后获圣地亚哥大学奖学金,就读于法律系,后又改学新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也写小说和电影剧本。

苏埃罗的代表作是《这些人就是你的兄弟》(1965),讲一个叫安东尼奥的共和派政治流亡者,在国外侨居二十余年后,幸蒙本国正攵府的宽青,回到故乡。但人们对他很不友好,连他母亲也不原谅他,弟弟和弟妇写匿名信控告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安东尼奥只好重新流浪国外。

    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内战二十余年后,正攵府当局对政敌表面上虽表示宽容、谅解,实际上仍多方迫害他们。

    《最炎热的夜晚》是作者同年发表的另一部小说,描述发生在村镇里的一场斗殴。双方为首者都是富豪、政客,为争夺一妓女,斗得两败俱伤,陈尸于广场。作者指出,这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农村的愚昧、野蛮和残暴。

    弗兰西斯科·翁布拉尔(1935-)生于马德里。因家境贫困,未接受正规教育,幼年时常流浪于街头。当过小工,干过甜食店的跑堂。

    翁布拉尔的主要作品发表于七十年代,写得较好的作品有《流浪汉之歌》和《漫游马德里》等。前者是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描 写一群浪迹于街市的青少年,追逐、斗殴,扰乱社会秩序,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常见的流浪儿童的生活。《漫游马德里>是 翁布拉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也是以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小说以马德里城为背景,出场的人物飘忽不定,都是一些地位低微的下层人士,小说着力 描写了西班牙首都下层社会的情景。艺术技巧方面主要是模仿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多斯。帕索斯和法国的名作家萨特。有的评论家指出,《漫游马德里》几乎是脱胎于 多斯·帕索斯的《曼哈顿中转站》(1952)。作者将大量的商业广告、流行歌曲、报纸的标题、各种招牌,甚至是小贩的叫卖声等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穿插在各个章节之间,以示“真实性”。

此外,翁布拉尔还写了反映妇女问题和以同性恋爱为题材的小说。

 

    总的说来,以卡米洛·何塞·塞拉为奠基人的西班牙战后小说,经历了四十年代的萧条,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中期达到高潮后,七十年代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这 时,除了出现过一批“实验小说”的作家外,描写暴力、恐怖和历险等的“骑士小说”型的作品也续有出现。另一方面,六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崛起的“新小说”对西 班牙小说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模仿“新小说”的作品也屡见不鲜。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4-20 06:21 , Processed in 0.007623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