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 Bullock在其著作「西方人文主义传统」(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一书中指出:「一般来说,西方思想看待人和宇宙这两个课题,可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为超自然模式,即超越宇宙的模式,焦点集中于上帝,把人视为神创造的一部份;第二种为人文主义模式,焦点集中于人,以人的经验做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的出发点;第三种为自然模式,即科学的模式,焦点集中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份,像其他有机体一样。」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一般置于十六世纪,比义大利要晚一世纪多。当时正值Los Reyes Católicos收复阿拉伯人在伊比利半岛最后的根据地―Granada、版图大致统一、哥伦布发现美洲、西班牙帝国形成之际,政权由Los Reyes Católicos转到Juana La Loca再转到Carlos I (1517-1556)手中,再传至Felipe II (1556-1598)。可以说在后两任国王手中西班牙在各方面都达到巅峰:版图扩大(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加上美洲殖民地)、文学及艺术成就也达到顶端。然而要维护这么大的版图,西班牙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平乱导致战争不断,造成壮丁减少,农业人口缩减:支出增加,只得扩大课税范围,造成人民生活困苦;整体的社会、经济都受到冲击,也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就产生了刻划中下阶级困苦生活的作品。
底下我们就来看一看此时期的两部重要作品。
----------------
附注:
Alan Bullock着,董乐生译,民国八十九年,究竟出版社出版,第二十六页。
在神圣罗马帝国称为Carlos V。
--------------------------
癞子(Lazarillo de Tormes)
本书赤裸裸地呈现出社会上遭人忽视的层面,将西班牙帝国占大多数的中下阶层的面貌如实地描绘出来,活生生地呈现出悲惨社会的全貌。小癞子于十六世纪中叶出版,时值骑士小说(Novelas de caballería)盛行之际,英雄美人的传奇、无敌的勇士、无双的佳人、崇高的道德、深挚的爱情、神奇怪诞的魔法师、巨人、怪兽、毒龙处处可见。稍后到了六十年代末期,继骑士小说之后盛行的是田园小说,写超尘绝俗的牧童牧女谈情说爱的故事。小癞子不写传奇的英雄美人,不写田园中的牧童牧女,而写一个悲贱的穷苦孩子Lazarillo。他侍候一个又一个主人,深切领略到人世间的种种艰苦,在不容他生存的社会上处处流浪,在夹缝中挣扎求生。
在上册里,塞凡提斯在唐吉诃德及桑丘的知性之旅中加入了一些情节,这些言外之意的叙述可看成精采的短篇小说,其最大特色即是透过二元性来观照事实。这类二合一的角色我们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找到例证:在此就举两个当代作品来印证,其一是马克斯.艾斯特雷亚/唐拉帝诺(Max Estrella/Don Latino),这个角色是巴叶英克兰(Valle Inclán)的经典剧作”波西米亚之光”(Luces de bohemia)中的人物;其二是佛拉底米诺/爱斯特拉公(Vladimiro/Estragón),这个角色是山姆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荒谬剧经典代表作”等待果陀”(Esperando a Godot)中的人物。
塞凡提斯也有短剧作品,保存至今的总共有八齣。塞凡提斯是此类短剧的佼佼者。在八齣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和谐的一致性,具有朴实人性的角色及喜剧的色彩是那么的和谐不显突兀。其中最有名的是”太虚幻境”(El retablo de las maravillas)1,在此剧中,作者游走于虚幻与现实的世界中,将作者对存在的矛盾及对真理的各种看法,不带批判的呈现出来。
在他的”太虚幻境”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剧中剧”(teatro dentro del teatro)的效果:两位主角是巡迴各地演出的演员(其实真正的身份是骗子),名叫齐丽(Chirinos)及张发(Chanfalla),他们在剧中其他人物面前表演,同时也在我们面前演出。这齣戏在各地经过无数次的改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里演出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