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38|回复: 51
收起左侧

国学课堂——先学《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31 21: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纵观西化论坛,唯独这个文学版面最是冷清,用分区版主欲望无恙先生的话说,是曲高和寡。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都是跑堂三界君或诗或赋的撑着门面,其它人等皆为看客。本人也不时的弄一些糊弄小学生的文字上来帮腔凑趣。无恙先生日日到职,逐一点评发放银两以资鼓励。可是近两日来,跑堂不见三界绝尘,想是二位事业繁忙,无暇来此虚拟世界虚拟笔墨。本人势单力孤有唱无和的自是兴致不高,无奈之余水区一游,偶见一帖乃苏菲上传。题曰,《现在还有多少人学四书五经啊?》文中感叹国学衰落,忧患之情跃然纸端。对此本人也深有同感,于是跟帖撩拨试问,何为四书?何为五经?其结果贻笑大方,想是武侠小说看多了。梁羽生先生以一部《七剑下天山》为始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将中国近千年的近代史寓教于乐的武侠化了。难道今天的年轻一代就以这等娱乐读物为史为鉴?可悲可叹!
    本人虽是年长几岁,但也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正宗国学自是难得真传。所幸中学时代幸逢一先生乃原国民政府军官子弟学校语文讲师。因早年胡言乱语定为右派,此君不服故常有苛词酸语弹赞时政。见班中我等几个黑子女亦属化外之生,于是经常利用红五类后代集结聆听最高最新之圣音之机对我等大讲国学,以三字经千字文为始,但有机会便大讲特讲。久而久之成了习惯,随着政治气候的变暖干脆自开晚自习,(那个时代没有晚自习)先生开讲,我等受益。几年下来奠定了国学基础,最最要紧的是培养了研读古文的兴趣。中学毕业之时,黒师黑生洒泪作别,各奔东西。两年后惊闻先生噩耗我等均痛哭悼之。

    再进高府时却是学非所好,整日里与那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打交道,一块木头,一块铁,或横或竖,硬是要你算出其内部哪个力合成了,哪个它怎末又分解了。对着高悬于顶的电灯泡,硬是根据供电频率算出它在一秒钟之内经过了五十次的明与灭,以验证正弦函数之精确。乏味的很!待至拿到一张盖着鲜红官印的花花纸,却从此开始了与砖瓦灰石为伴的人生之途。苦也!悲也!
    再后来,被之乎者也、力的合成冰封了多年的春情萌动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之下分解开来,当年恩师所授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难能记起。倒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活学活用的得心应手。娶妻生女,锅腕飘盆,千斤重担万般责任再难放下。先生当年教授的国学也渐渐的稀疏了。倒是这几年一人孤身在外,既不用锅碗瓢盆,更无须灯下教子。虽说疏远了床帏春光,却是亲近了笔墨文章。加之网络发达,再不用为了购买几百元的线装书而去对着家妻大讲什麽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之类的狗屁道理了。想看哪部?下载便是。平生之所好终得如愿尔!只是这男人幺,做的有点憋屈,有名无实。世间道理大致如此有得即有失矣!
    今见苏帖,甚有同感,想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自上个世纪初,国运渐衰屡遭外辱,时人面对强敌不去兴利除弊,却将一盆污水泼于国学,视之为万恶之源。新文化倡导着胡大师振臂一呼,打倒国学!自此白话文盛行,国学渐衰。倒是当年的国民政府迁台后坚持国学教育收获颇丰。如今,同等学历的情况下台湾人的国学水平高于大陆人。奇怪的是当年打倒国学的急先锋胡大师跟随旧政府赴台后并未再高呼什麽打倒孔家店,想是时过境迁豪情不在了。
    如今之中国已进入电子时代,国学与人们日常之生活好似不大相关了。文言文就等同于那些传统戏曲,真的是曲高和寡了。再难有人能看的懂,也再难有人乐于其中了。孩子们宁可整日整夜的在游戏世界里体会《三国》,却再不愿对《三国志》投去一瞥。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贯穿于我们民族道统的国学精髓正在被电玩世界里的超级王魔幻化,正在被诸如九阴真经、第八层龙翔功之类戏说。为此,本人从自己做起,在这文学板块为自己设一学堂,再温国学以谢恩师。

    这学堂就从《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这四书中的《论语》学起,至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那五经幺,自是也在计划之内,
    看看天色将晚,厨房菜香,案头酒香,在下没有斗酒诗百篇那等功力,三两二锅头下肚就该胡说八道了,就此撂笔。下星期一开课!
    哪位有兴趣与我同学,那我们以后就是同学了!下周一见!

评分

参与人数 2银子 +718 威望 +2 视频 +257 收起 理由
异国跑堂 + 218 + 1 + 257 好文章!特此授予社区奖励
欲望无恙 + 500 + 1 好注意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31 22: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好主意,不过云亮兄要做好充分准备,偶愿甘当学生,参与学习讨论,虽然会响应者寥寥,板块继续冷清,但有总比没有好。
偶就是蒙学基础没有学过,比如楼主说的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国学基础,几次想自习通篇学习,碍于慵懒和工作又几次作罢,大好时光白白流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31 22: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楼主好贴!

毫无疑问,楼主是曲高和寡!~因为现在的人浮躁功利,没有谦虚下学的心态,不要说《论语》,只要一提到书,立马把头一甩,嘴里挤出个字“切~”。

如果楼主开场,我肯定来捧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 01: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报名,当初没能赶上,现在既然云亮老兄开课,我一定捧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0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学第一课

    上周六在此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小会,算是这小小学堂的开学典礼吧!这学堂上至校长讲师下至辛辛学子盖有本人一身充任。所以,在开课之前需要自己安慰自己一番,因为自己这点国学水平充其量也就是半瓶子醋。无论是注释,译文还是评析均不能与那《百家讲坛》的于美人所著《论语心得》相提并论。讲得不好自己给自己提意见然后自己原谅自己,讲得好了自己就鼓励自己一番。
    好!现在就说这《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每篇取首章中的前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我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我今天重温这部儒家经典,绝不是为了整日里摇头晃脑的充甚么斯文。而是意在穿越沧桑走进历史,真切的感悟千古之前的圣人们给我们后人留下的这份温暖。不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少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更好人。
    学而第一 是论语的第一篇,也可以称为《学而》篇,《学而》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第一课   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生字词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尊称 ,有些古书里也把男子泛称为 。《论语》中“子曰”的 ,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是如若看朱熹所著《论语集注》,却是这样解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这个解释似乎更容易让我们现代人接受。当年先生也是倾向于《论语集注》里的解释。不过曾一再告诫,阅读古文一定要了解中国汉字的变迁。根据古文的写作年代理解书中汉字在当时的含义。这也类似于外语翻译,首先是直译,然后才是根据场景,时代以及时人的阅读习惯再行意译。
    不亦说乎 这句里的 ,同 的发音是一样的。正确的发音是Yue 四声。是喜悦高兴的意思。
     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前面那个 不亦说乎 (yue)有所区别。 在这里是喜悦,喜悦属心理范畴,而 不亦乐乎 的 乐 是形体活动。也就是旧注里说的 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不过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病句,因为 人不知:这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从语法角度看似乎是缺少宾语。先生不在了,看来今生难解此疑惑了。
    愠:发(yùn)的音,恼怒,怨恨的意思。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应该理解为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本课作业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学习体会、心得
     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习惯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是近年也有一些研读论语的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齐鲁学刊》曾载文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齐鲁学刊》上的这种解释倒是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我本人认为还是那种习惯的解释较为真实,因为古人既然书写,行文以及一些汉字的使用规则都和现在不同,其大脑的思维方式也可能与现代人有所不同,今天看着不是那麽通顺的句子,我们不明其意,兴许古人一看便知 。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我觉得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这一课提出 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我们今天学论语的目的不也就是要学习先哲的这种品格吗?至于是否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倒背如流,反倒不是最最重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306 威望 +1 收起 理由
欲望无恙 + 306 + 1 老师在上,弟子先拜首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 02: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先来顶一下,顺便说一下,于美人的《论语心得》我还真有,有谁想看的,呼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 02: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下,一颗浮躁的心看到这篇文章静下来!勾起了很多回忆,有些惭愧,学生时代那么死记硬背的文章,现在只是粗略记得!楼主真是个热心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 16: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才三界早就有这个想法:何时能够在某个论坛,遇到志同道合者?然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切磋。在相互切磋、交流、学习中,逐步提高各自水平。“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做泰山。”大家当一如既往,贵在坚持。
       今有老师不惜宝贵时间与精力,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干着一件实实在在的辛苦工作,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啊!
       师父在上,受弟子三界一拜!——不才诚心求教、虚心学习;以前来论坛只是走马观花,从此刻开始当潜心于师父开办的国学课堂。
       进入课堂伊始,三界先做个自我介绍,以乞师父教诲:
       不才学无所长,因而才在求学期间备受煎熬——记得小学升初中时候,数学考了两分;之后复读,才勉强考到本地县城一所中学上初中;中考还算顺利,但后来高中毕业,竟然连预选都没有通过,只好托人来到乡下完中从高一重新复读;可是命运不济,还是对数理化一窍不通,平时考试也只能靠蒙,结果三年后虽然有资格参加正式高考而名落孙山;再复读一年,勉勉强强考上本地一所师范院校(专科);掐指算来,求学路竟然整整二十年啊!
       虽然参加工作十年有余,但每隔不到十天半月,总会做梦考试:人家明明都交卷了,自己依然在那里磨蹭;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在脑际回荡;忽而不同学段的教室出现,忽而各种窘境呈献,都是在学习啊学习;那一张张课桌一摞摞书,还有蜿蜒的上学之路。。。。。。忽而惊醒,才发现又是在做梦;忽而搁头再睡,考学场景又再现,失落情绪又总是在冥冥之中把自己的心揉碎;有时候在睡梦中遇到这种状况,不知是第几感觉在告诉自己:这不可能,现在不是已经脱离苦海,参加工作了吗?尽管不理想,也毕竟不再当“黄泥腿子”了,不再受那辛苦的体力活折腾了。。。。。。

       然而,现实的求学之路并非就此停歇,要继续学习、继续进步。于是从离开真正的学校那天起,自考本科,一考就是九年。直到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分,才拿下自考的本科毕业证。
       可是啊!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再想继续求学,自身条件不允许(不论家庭的还是经济的)。梦想中曾经多么的向往某所大学的研究生院,又是多么的向往到国外某所大学留学?也还记得,当年在师院求学期间的那个周末——醉酒后,被同学送到医院打吊瓶,口中一直在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二天,那几位同学还在笑着说:“呵呵!护士给你还打了小针,当时你竟然喊着要和徐志摩干杯。。。。。。”
       然则,几十年的求学之路,不才倒也养成了一个坏毛病:不会玩扑克,不会打麻将,更不会谈恋爱(不过经同学介绍也找到了对象,还有位可爱的小女儿)。。。。。。
       怕是这样的愚钝弟子,师父以后要多费心了啊!


[ 本帖最后由 三界 于 2009-2-2 16: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306 威望 +1 收起 理由
欲望无恙 + 306 + 1 坎坷经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22: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朽不才,重温国学利己利人乃读书人之本分,不值一赞。
大家同学,便是同学。师父二字愧不敢当,万莫再提。
三界同学求学之途异常坎坷仍能锲而不舍终成正果。可赞可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 23: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戒兄如此经历,道路坎坷,有如此修为实属不易。
没有基石,不成大厦。偶得基础就不怎么样。虽然偶会耍点小聪明,耍点花拳绣腿,明眼人能看得透彻。
道可道,非常道。
偶小时候想成为科幻 作家,可从来没有写过。
自费大专学过软件设计及应用,可从来没出产过成品。唯一一个半成品是毕业设计,之后所学全部丢给了老师。
如今心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唯专心,耐心,恒心方能学好,偶觉得自己还是门外汉而已。
非常感谢云兄百忙中抽空来论坛,导读,释疑,交流。
作为业余文学爱好者,激励自己去攫取更多的文学素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 23: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洗耳恭听!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今天终于开始听云亮老师讲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1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亮 于 2009-2-2 21:23 发表
老朽不才,重温国学利己利人乃读书人之本分,不值一赞。
大家同学,便是同学。师父二字愧不敢当,万莫再提。
三界同学求学之途异常坎坷仍能锲而不舍终成正果。可赞可叹! ...


潜心学习,为正道。。。。。。

[ 本帖最后由 三界 于 2009-2-6 13:0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欲望无恙 + 2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1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心学习。。。。。。



[ 本帖最后由 三界 于 2009-2-6 13: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4: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看第二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2: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课

【原文】 课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

与?”


【注释】 生字词
      
       课文中的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名,比孔子小13岁,另有典籍上说他

比孔子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一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

字,只有曾参有若称“子”。因此,后来人们研究论语时普遍认为《论语》即由

曾参有若所著述。
      

       孝弟,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读音和意义

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是孔子和儒家特别

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

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

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

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

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本课作业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

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

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

的根本啊!”


【评析】 学习体会,心得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

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

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

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

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

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

血缘关系,而孝、悌之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

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

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

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

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

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云亮 于 2009-2-5 21: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3: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课外辅导——时代新说

           课外辅导——时代新说

    论语《学而第一 》篇头两则的课文学习完了,这两则的中心思想概括起

就是两个字,【仁】和【孝】。第一则中提倡勤而好学,对不理解自己的人

要宽厚待之,倡导君子之风。,我们今天理解就是为人 宽厚。这一观点

自《论语》成书起直至今天,人们一直没有异议。第二则中的就家庭内部来

讲仍然被大家所接受。但是如果把这个孝悌概念扩展至仁孝之人不犯上这个高

度上来理解,近现代却有很大的争论。因为,如果所有的人都不犯上,无论

统治者如何失德残都不犯上。社会就没有变革与进步。这个思想是绝不会被

现代人所接受的。

    《论语》作为中国儒学重要典籍之一,不乏蕴涵哲理和智慧的精辟之

见。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能超越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状态。孔子既给

了人们以启迪,同时又给人们的思想解放设置了障碍。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之

所以能延续几千年之久,中国人之所以能够长期忍受封建暴君的残暴统治,与

历代统治者持续不断地灌输和强化以孔子为先导的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不过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在统称的所谓儒家思想,并不完全是孔子的思想,更不

是原汁原味的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思考过很多问题,包括政治

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问题。但“王权天授”、“天人合一”的观念,

“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的观念,“三从四德”的

观念,在孔子的脑海里还远远没有成型。孔子是否完全赞成这样的观念,支持

这样的主张,是值得研究的。现在人们所说的儒家思想,实际上是经过以董仲

舒、程颐、程颢、朱熹、王守仁等为代表的皇权崇拜者,以维护最高统治者的

利益为指向,对孔子的思想和观念刻意增删、修改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混合体。

是贴着孔子标签的、打着孔子旗号的、实际上已经变了形、变了味的孔子的思

想,是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思想。现在统称的所谓儒家思想,与孔子在

《论语》中所体现的思想,已经相去甚远了。孔子在《论语》中所体现的思

想,主要是“仁”,是“恕”,是“和为贵”,是“温良恭俭让”。而“存天

理灭人欲”倡导“三纲五常”的“义理之学”却是反人性、反人道的,封建专

制制度的本质则是凶暴和残忍,都是与“仁”、“恕”等理念南辕北辙、背道

而驰的。

    我们今天学习论语,我们重温一些儒家经典并不等于把我们自己变成这种

学说的信徒,我们应该抛弃其中的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

德在当今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毕竟今天的社会正朝着民主法制的方向

不断的进步。

    下一节课是自习课,任何有关《论语》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个自习课上展开

讨论。讨论的形式也没有任何限制。可诗可词、可歌可赋,可长篇大论也可短

小精悍。

     总之,自由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23: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明理学这帮孔家店的店员,最终把自己的家业,也把自己的开山祖师给打倒了。

《论语》中的孔子可说是完美尽到了人道的圣者。可惜充当了冤大头的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00: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来读书了,儒之本义,为人之所需。而程朱理学恰恰把人所需的全都禁锢在一个小范围里,让人不能喘气。。。。拿文人的话来讲,太憋屈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23: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些距离,我们理想中认为能做到或是必须要做到的一些事情

却往往总是很难实现。就说这学论语吧!本来想每天都要学一点的,可就是因为某

些原因而不能如愿。好在今天忙里抽闲,总算是能挤出一点时间来继续学习了。
      

                   第三课 课文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注释】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

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前课曾有过解释,就是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

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

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

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

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巧言令色这个词汇我们经常见到,应该是很熟悉了,而且也经常会用到这个词

汇,今天我们学了论语知道了它的出处,以后再用到这个词汇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分

了,因为它的后面是鲜仁矣。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人花言巧语的时

我们用巧言令色去形容,实际上就是说某人不 。我想,这个批评对一个人来

是够严苛的了。儒家讲以德报怨。他人不 ,我们如也尖酸刻薄的予以揭露和

判,不留一点余地 ,既不利于团结也违背了儒家倡导的宽厚待人的思想。当然

社会是及其复杂的,应该怎样做?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云亮 于 2009-2-11 23: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0: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课 课文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

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

他撰写的。

          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

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

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不知是否还记得,词曰,山,快马加鞭

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里的三尺三也是是个虚数,既不是真的离天三尺三,

也不是离天三丈三。而是形容距离很近的意思 。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

人们之间的关系。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

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

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

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

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

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

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

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

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

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

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

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

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

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

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

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 本帖最后由 云亮 于 2009-2-11 23:3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欲望无恙 + 2 日三省吾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5-12 19:16 , Processed in 0.01739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